母豬死亡率和使用年限可以說是養豬業的老生常談的問題了,我們都知道,引進后備母豬很貴,引進來之后的飼養管理也很貴,而母豬一旦出現問題,死亡了或者不得不淘汰,對于一個養殖場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。我們都知道,不管是哪家公司,后備母豬都是從小豬放到后備舍里養,一直到140公斤左右才轉到母豬場。我們在最終挑選后備母豬的時候就發現,不少母豬都患不同程度的骨軟骨病,患有骨軟骨病的母豬會在后面的生產階段出現跛足,嚴重影響母豬的生產性能,是導致母豬提前淘汰的重要影響因素。

而骨軟骨病一般常發病于快速生長的動物,這也是我們想要控制后備母豬增重速率和體重的初衷。Kyle Coble博士進行了一個試驗,挑選了160頭的后備母豬,分為兩組,分別飼喂正常的日糧和低能量濃度(賴氨酸也低)的日糧,飼喂到后備期完為止,然后跟蹤它們整個后備期的體重、以及繁殖期前四個胎次的生產成績。試驗結果的分析,主要有兩個結論:
不同處理組的豬過了妊娠期,進產房的時候,體重就沒有明顯差異了。這可能是由于初配前一段短期優飼,以及妊娠期的“補償性生長”造成的。另一個發現是,低能量日糧飼喂的母豬,在泌乳期間吃得更多。
國外相關研究顯示后備母豬的體重管理,以及經產母豬的體況維持(讓母豬保持在最佳體況)是優化母豬使用年限的關鍵點。
這段時間可能聽到的很多話題都是關于飼料價格的,但我們都知道,母豬不管是太肥或者太瘦,都會影響生產成績。所以我的建議是,不要讓飼料價格的動蕩過多影響到母豬料的變化,盡管目前飼料價格很高,但我們都知道,產能上去了,生產成本自然就會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