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21-07-16
- 來源: 汕尾日報
- 發布:0660zx
- 閱讀量:
群眾在僑區黨建帶僑建工作中心的場史館參觀學習。
僑區推進黨建帶僑建23個“陣地”高標準建設。投資1000萬元升級改造僑興公園、高標準建設“黨建帶僑建”工作中心。其中,在僑興公園內打造黨建長廊、“27人開荒?!备〉?、東南亞舞臺等,在“黨建帶僑建”工作中心設置黨群服務中心、華僑抗日斗爭歷史紀念室、僑史館、僑民議事廳、僑胞接待室等近十個功能室,為群眾提供20多項優質服務,打造溫馨和諧家園。
僑區扎實推進區級、街道僑聯改革,率先在全市形成“區-街道-村(社區)”三級僑聯組織架構。目前,在僑興街道黨工委、區社會事務局、區關工委、9個村(社區)、區醫院、區中小學等單位建立16個基層僑聯工作小組,實現基層僑聯組織全覆蓋。如今,黨員干部與僑界群眾成為無話不說的“知心朋友”。
僑區設置6個黨建果園,成立黨小組,不斷增強政治引領力,帶領廣大農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。在園內分別設置黨員學習點、黨務知識宣傳角、黨建宣傳長廊等,組織黨員干部進果園學習。目前,黨建果園共帶動21家農業合作社、43家家庭農場實現增產增收1200多萬元。
僑區在區黨建帶僑建工作中心設立“僑胞之家”“僑胞接待室”等,熱情接待來訪僑胞,主動為僑胞解疑釋惑、提供幫助,引導群眾聽黨話、跟黨走。去年以來,共召開僑界議事會50場次,就村(社區)工作、民生工程等征求歸僑僑眷意見建議,充分發揮基層僑聯組織服務群眾、促進和諧的作用,有效帶動全區鄉村振興、脫貧攻堅等任務快速落實。目前,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148戶480人已全部脫貧。同時,組建僑胞微信群,對僑胞反映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區有關單位,做到“事事有回音”。去年,僑區榮獲首批“南粵僑創基地”,“僑胞之家”被評為全國優秀“僑胞之家”。
僑區有來自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歸難僑近2萬名。僑區積極開展群眾文體活動,引導多個業余歌舞隊參加文藝演出,展現東南亞舞蹈風采;舉辦推介會大力推介千層糕、斑斕糕、華僑干拌面等美食文化;聘請印尼民族樂器老師深入中小學校和社區培訓印尼“安格隆”樂器,促進中外文化交流,活躍群眾文化生活。
今年以來,各地學者共1000多人分多批次到區黨建帶僑建工作中心開展調研活動和文化交流,近兩萬名游客亦慕名前往參觀,紛紛點贊僑區的發展變化。僑區黨建帶僑建經驗在全國僑聯工作交流會議上得到肯定,受到《半月談》《廣東黨建》《廣東衛視》《海內與海外》等省級以上媒體報道。目前,僑區正加快創建“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”,努力打造對外交流新窗口。
僑區創新學習載體,深入挖掘用活本土紅色資源,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各項工作緊密結合,全面鋪開黨史學習教育。
僑區用好北坑村紅四師指揮部遺址、華僑抗日斗爭紀念室、“27人開荒?!备〉?、場史館等現場教學點,組織黨員干部開展體驗式教學,引導黨員干部傳承奮斗精神,鑄牢為民初心。同時,成立1支區委宣講團、2支中小學校宣講團,到田間地頭、中小學校宣講7場,受眾人數3000余人,著重講好黨的歷史、海陸豐革命史、僑區“兩段歷史”和“五個人物的故事”,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人心。各級黨組織全覆蓋開展專題學習、交流研討、主題黨日活動40余場次,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、進企業、進機關、進農村、進果園等活動,持續掀起學習宣傳熱潮。
僑區掀起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熱潮,為高齡老人及行動不便人員提供上門認證養老資格服務,累計上門40余戶,完成養老資格認證40余人,實現“讓數據多跑路,讓群眾少跑腿”的服務目標;建立完整的政務服務中心政務服務事項目錄體系,優化街道政務服務,實施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聯動建設,推進基層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辦理,最大限度提升基層便民服務能力;開展抗旱救災保春耕行動,有效解決農田無灌溉用水問題,保障農民財產安全;完善籃球場、羽毛球場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2處,有力提高文體公共服務水平;謀劃建設綜合交通大會戰項目9個,不斷提高道路互聯互通水平;落實居民增收計劃,創建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1個,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2個,全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。